水下浇注混凝土灌注桩灌注事故预防及处理

灌注桩属于隐蔽工程,但由于影响灌注桩施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对其施工过程每一环节都必须要严格要求,对各种影响因素都必须有详细的考虑,如地质因素、钻孔工艺、护壁、钢筋笼的上浮、混凝土的配制、灌注等。若g R t稍有不慎或措施不严,就B M ( z会在灌注中发生质量事故,小到塌孔、缩颈,大到断桩报废,给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以* p O致影响工期并对整个工程质量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并严格控制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尽量避免发生事故及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以利于工程的P w x D 4顺利进行。 水下浇注混凝土施工是灌注桩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水下浇注混凝土是用混凝土从孔底开始a F U q z J U灌注/ e # m U Z D Q,将孔内泥浆v 5 o置换出来,成为混凝土桩;浇注过程中,应及时掌握孔内混凝土面上升的高度及导管插入深度,测定每个混( ( w ] ;凝土面位置应取两个以上的测点,测绳受拉伸、湿度等因素影响,所标长度变化较大,须经常校正。   浇注混凝土必须连续进行,否则先浇灌进去的混凝土达到初凝,将阻止后浇灌的混凝土从导管中流出。施工中,混* a ] * $ {凝土浇注速度应尽可能地快一些,终L G R % J z \ ^ |止浇注混凝土前,须确定混凝土面真实高度,以见混凝土中粗骨料为准。   

对于诱发灌注事故的因T g I u k ^ J $素,必须在施工初期就彻底清除其隐患,同时又必: m y @ d G须准备相应的对策,预防事故的发生或一旦发生事故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水下浇注混g ~ } 9 i m凝土经常遇到的几个工程事故原因预防及处理:   

(1)初灌未封底:桩底沉渣量过大,使+ c Q = n S P初灌不能正常反浆,或导管距孔底太远,初灌量不够没有埋住导管v _ U Q B D。造成n h f A S这种原因I 6 y是检查不够认真,清孔不干净或没有进行二次清孔。认真检查,采用正确的测绳与测锤;一次清孔后,不符合要求时,要采取措施:如改a D $ ~善泥浆性能,延长清孔时间等进行清I V \孔。^ 6 l在下完钢筋笼后,再检查沉渣量,如沉渣量超过规范要求,应进行二次清孔。导管底端距孔底高度依据桩径、隔水阀种类、大小而定,最高不超过0.5m.   

(2)导管堵塞:灌q k m注时间过长,而上部砼已接近初凝,形成硬壳,而且随时间增长,泥i Y t p x !浆中残渣将不断沉淀,从而加厚了积聚在砼表面_ W ( 5 I a的沉淀物,造成砼灌注极为困难,造成堵管,尽可能提高混凝土浇注速度,开始浇砼时尽量积累大量砼,产生极大的冲击力可以克服泥浆阻力。P ) e - [ # K } f快速连续浇注v ? 2 _,使砼和泥浆一直保持流动状态,可防导管堵塞;浇注混凝土过程中,应匀速向导管料斗内灌注,如突然灌注大量的混凝土导管内空气不能马上排出,可能导致堵管,若管内空气从导管底端排出,可能带动导管拔出混凝7 : # ] Q 5 _ \土面。混凝土的质量是} - p L P堵塞导管的主要原因,必须把好质量,混凝土和易性不好或离析使石子聚集在一起流动性差,导致堵管。导管使用后应及时冲洗,保证导管内壁干净光滑。如发生堵管在导管上部可用钢筋疏通5 e } m % + ` h,在下部提取导管上下振击,   

(3)导z l g E s + T ; .管漏水:导管使用前须做密封试验,灌注前检查导管是否漏水、弯曲等缺陷,发现问题要及时更换o q K ^。在灌注过程中发现漏水应加快灌注速度,并加大混凝土埋深,使管内混凝土超出漏水处。   

(4_ @ U j 9 b f E)导管拔出混凝土面:导管提漏有两种原P k 1 v } # U &因:a.当导管堵塞时,一般采用上下提振法,使混凝土强行流出,但如果此时导管埋深很少,极易提k 3 y - u T Q p漏。b.因泥浆过稠,在测量导管埋深时,对砼浇注高度判断错误,而在卸管时多提,使导管提离砼面,也就产生提漏。灌注混凝土过程中,测定已灌混凝土表面标高出现错误,导致导管埋深过小,出现拔脱提漏。特别是灌注后期,易将泥浆中混合的坍土层误为混凝土表面。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程用规定Q 2 r F 8的测身锤测量孔内混凝土表面高度,并认真核对,保证提升导管不出现失误。R % m如误将导管拔出混凝土u H X G 4 ~s - D s,必须及时处理。孔内混凝土面高F i - l * E ?度较小时,终止浇注,重新成孔;   孔内混凝土面高度较高时,可以用二次导管插入法,其一是导管底端加底! P $ T f q k 2盖阀,插入混凝土面1.0m左右,导管料斗内注满混凝土时,将导管提起约0.5m,底盖阀脱掉,即可继续进行水下浇注混凝土施工。由于要克服泥浆对导管的浮力,混凝土面较深时D p s I t,不宜采用;此方法使用时,必须由有经验的P @ / v 7工程师现场指导,导管长度、吊预制混凝土球阀铁丝长度、铁丝抗拉强度、混凝土面实际位置等数据,必须在事先正确确定。   Y j L提升导管要准确可靠,灌注砼过程中随时测量导管埋深,并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c # ( F x

(5)导管被混凝土埋住、卡死:在灌注过程中,导管的埋置深度是一个重要的施工指标。导管埋深过大,以及灌注时间过长,导致已灌混凝土流动性降低,从而增大混凝土与导管壁的摩擦力,加上导管采用已很落后而且提升阻力很大的法兰盘连接的导管,在提升时连接螺栓拉断或导管破裂而产生断桩。导L X i i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应根据搅G E : [拌混凝土的质量、供应速度、浇注速度、孔内护壁泥浆状态来决定,一般情况f a V U { ( =下,以2~6m为宜。   如果导管插入混凝土中0 v n I的深度较大,供应混凝土间隔时间较长,且混凝土和易性稍差,极易发生“埋管”事故。   如果预料到不能及时供应混凝土(超过1h)v * 9,混凝土运输距离远,交通堵塞等因素时,除混凝土中Y 8 b G 0加缓凝剂外,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7 h $ g d深度不宜太小,据已往经验,以5~6m为宜,每隔15mI h , K a a Q C 7in左右,将导管上下活动几次,幅度以2.0m左右为宜,以免使混凝土产生初凝假象。浇注混凝土中S ` g _ _ | M f u断超过2h,应判为断桩。卡管现象是混凝土配合比在执行过程中的误差大,使坍落度波动大,拌出混合料时稀时干。坍落度过大时会产生离| : T L x O J H析现象,使粗骨料相互挤压阻塞导管;坍落度过小或灌注时间过3 _ P D 4 - | h d长,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缩短,加大混凝土下落阻力而阻塞导管,都会导$ # c !致卡管事故。所以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缩短灌注时间,是减少和避免此类事故的重要措施。导管插入混凝土中拔不起来或被拔断,如果桩径较大,可以采用二次导管插入法处理,否则只能补桩、接桩。接桩一般用人工孔的办法处理,清除桩顶残渣,接钢筋笼,浇注混凝土至设计标高。  

(6)钢筋笼上浮:当灌注到钢筋笼底部时,应缓慢放料,尽量减小埋深,减小对导管的冲力。   

f U j n e l 3 J7)混凝土拌制不符合要求:6 F v ! z N混凝土配合比中水灰C 7 w - 9 k D比控制在0.5~0.6,砂率应在4: e + Z Z N 4 % x0%~50%,粗骨料最大粒径应小于40mm,混凝土坍落度控制在18~20cm,要有良好的流动性、和易性,用料上优先采用中粗沙,级配较好的卵石,矿渣硅酸盐水泥,避免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混凝土和易性与水泥品种、砂率有极大的关系,砂率小、粗骨料级配不好,搅拌出的混凝土极易离析,影响水下浇注混凝土质量。   在灌o M } Y J Q ( ^注中出现的种种事b c C故有很多都和混凝土质量有关,所以一定要把好混凝土的质量关。   

K w r F Q # f8)桩顶空心:产生桩顶空心的因素有:导管插入混凝土中的深度较大,混凝土坍Y @ & .落度小,桩顶空心呈不规则漏斗形,其深度、位置与导管拔出时的位置、桩顶混凝土状态有关。导管埋得太深,拔出时底部已接近初凝,导管拔上后砼不能及时冲填,造成泥浆填入。   防止桩顶空心灌注结束前导管插入混凝土中E 7 ! q Q z深度不超过6.0m;灌注结束后,导管s K j - Q u ,拔出混凝土之前,导管上下活动几次,幅度不超过50cm,或者用机械、人工振捣桩顶混凝土,时间不超过20s.尽可能缩短灌注时间,避免r - Q 5 i . S Q n使桩顶混凝土产生假凝现象、降低桩顶混凝土的流动性。   

(9)桩身有y ? 6 s U夹渣、夹泥、蜂窝:. W b : R ) M浇注过程中,y / ! i H y @须不断测定混凝土面上升高度,并根据混凝土供T F m ? U & e c t应情况来确定拆卸导管的T B Z时间、长度,以免发生桩身夹渣、夹泥、蜂窝事故。   泥浆过稠,如泥浆比重大且泥浆中含较大的泥块,增加了浇注砼的阻力,因此,在施工中经常发生导管堵塞、流动不畅等现象,有时甚至灌满导管还是不行V = D q - ` n o F,最后只好提取导管上下振击,由于导管内储存大量砼,一旦流出其势甚猛,在砼流出导管后,即A o [ 3 d k m冲破泥浆最A y B I薄弱处急速返上,并将泥浆夹裹于桩内,造成夹泥层;   灌注砼过程中,因导管漏水或导管提漏而二j } s o B ,次下球也是造成夹泥层的原因。 使砼面处于垂直顶升状,不使浮浆、泥浆卷入砼是防治夹渣、夹泥、蜂窝的关键。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