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工程关系到国计民生因此要特别注意。本文为大家总结了一些关于桥梁工程下部构造施工时常容易发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挖孔桩施工时,如何护壁才能有效防止坍孔?(1)质量问题及现象
在挖孔过程中或成孔后,出现坍孔。
(2)原6 ? $ x 4 ; I H因分析
①s ^ u & O ) ;桩孔较深、土质K @ m t H较差。
②出水量较大或遇流砂、淤泥。
(3)预防措施
①如桩孔较深、土质较差、出水量较大,应采用就地灌注混凝土护壁,每下挖1~2m,灌注一次,承随挖随进行护壁。护壁厚度一般采用15~20m。
②在出水量大的地层中挖孔时,可采用下沉预制钢筋混凝土圆管护壁。
③如土质较松散,而渗水量不大时,可考虑用木料作框架式支撑或基木框架后面铺架木板作支撑。
④流砂。
在开挖过程中如遇细砂、粉砂层地质h j !时,再加上地下水的作用T } k Q } M \ 8 &,极易形成流砂,严重时会发生井漏,造成质量事故,因A 8 . [ g此要采取有效可靠的措施。
a流砂情况较轻时
缩短一次开挖深度,交正常的1m左右一段,缩短为0.5m,以减少挖层孔壁的暴露时间,及时进行护壁混凝土灌注。当孔壁塌落,有泥砂流入而不能形成桩孔时,可用编织袋装土逐渐堆堵,形成桩孔的外壁,并保证内壁尺寸满足设计要求。
b流砂情况较严重时
常用的办法是下钢套筒,钢套筒与护壁用的m v - % t * l钢模板相似,以孔外径为直径,可分成4* o N Y x : 2 n~6段圆弧,再加上适9 y M s @ u k /当的肋条,相互用J $ b 4螺栓或钢筋环] u U c扣连接,在开挖0.5m左右,即可分片将套筒装入,深入孔底不少于0.X S - i \ j2m,插入[ * T ] & ) 9 n !上部混凝土护壁外侧不小于0.5m,装后即支模u W M r l % [浇注护壁混凝F I [ - a土若放入套筒后流砂仍上涌,可采取突击挖出后即用混凝土封闭孔底的方法,待混凝土凝结后,将X i O |孔心部位的混凝土凿开以形成桩孔。也可用此种方法,直至已完成的混凝土护壁的最下段,使孔位倾斜至下层护壁以外,打入浆管,压注水泥浆,使下部土壤硬结,提高周围及底部土壤的不透水性,以解决流砂质量问题及现象。
⑤淤泥质土层
在遇到淤泥等软弱土层时,一般可用木方、木板模板等支挡,并要缩短这一段的开挖深度,及时浇注混凝土护壁,每次支挡的木方、木板要沿周边打入底部不少于0.2m深,上部嵌N s w D 5 c V S入w # R N % U -上段已浇好的混凝土护壁后面,可斜向放置,双排布置互相反向交叉,能达到很好的支挡效) d m % , K L h `果。
⑥除做好护壁工程外,还应配备一定的排水设备,以备使用。
2! h . I ? H、如何保证挖孔桩混凝土的灌注质量?
(1)质量问题及现象
①混凝土出现离析。
②混凝土强度不足。
(2)原因分析
①混凝土原材料及配合比有问题,或搅拌时间不足。
②灌注混凝土时未用串筒,或串筒口距混凝土面的距离过大(大于( \ k K R J f Q2m),有时在孔口将L u { Y x P ^混凝土直接倒入孔中,造成砂浆X R ] ` I y和骨料离析。
③在孔内有水时,未抽干水就灌注混凝土。应该采用水下灌注混凝土时z % N 3 C 6 Y A而采用! f y ,了干浇法施工,造成桩身混凝土严重离析。
④灌注混凝土时未能将护壁的漏水堵住P $ ~,致使混凝土: \ m )表面积水较多,而未清除积水就继续灌注混凝土,或采用水桶排水,结果连同水泥浆一同排出,造成混凝土胶结不良。
⑤局部需排水挖孔时,在灌注某一桩身混凝土的同时或混凝土未初凝前,附近的桩孔挖孔工作未停止,继续挖孔抽水,且抽水量较大,结果地下水将该孔桩身混凝土中的水泥浆带走,严重时混凝土呈散粒状态,只见石料不见水泥浆。
(3)预防措施
①必须使用合格的原材料,混凝土的配合比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试验室配制或进行抗压试验,以保证混凝土的强O R ( b m V V 6 }度达到设计要求。
②采用干浇法施工时,必须使用串筒,且串筒口距混凝土面的距离小于2.0m。
③当孔内水位的上升速度超过1.5cm/min时,可p \ % r } z [ F 6采用水下混凝土灌注法进行桩身混凝土的灌注。
7 Z ( ④当采用降水挖孔时,在灌注混凝土时或混凝; ` m t S =土未初` @ e凝前,附近的挖孔施工应停止。
⑤若桩身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可进行补桩。
3、土质基坑开挖基底后被水浸泡怎么办?
(1)质量问题及现象
基坑开挖后,基底土被水浸泡,土层变软,承载力降低。
(2)原因分析
①由于连续降雨,使基U H r a y , 0 & x坑内积水。
②地下水位较高,降水效果欠佳。
③当采用坑内排水时,排水量小于出水量。
` C 2 ④由于种种原因,在基坑开挖后未及时进行基础施工,基坑暴露时间过长,地表水流入基坑内,或泉水渗到基坑内。
(3)预防措施
①基坑7 / F ] ( @ s L @开挖至基底30~50cm时,可根据天气情况来: 4 V p z ~ L ? z安排下一步工序,p ~ l n 0 C G &在天气晴朗时,将预留部分挖去,随妈即进行基坑检验,检验合格后马上进行基础的施工。
②雨季施工时,为了防止雨水流进基坑,应在基坑四周0.5~1.0m外的地方挖排水沟或打土垄。
③地下水位较高时,v k ; C | l : ;应当采用井点降水或在基坑四周开挖排水v $ u沟和集水井,随时排水以降低地下水位,排水沟和集水井的深度应比基坑深0.5,并有坡度,集水) & T 1 M [ X r }井应比排水沟最低处深1.01.5C H ~ , v 7 9 u,具体尺寸视降水范围决定。
④要备足排水设备,随挖随排水,以坑内不积水为准。
⑤在靠近河沟、水渠的地方开挖基础基坑时,应在基坑外(靠近河沟、水渠的地方)挖一条截水沟,截断流入基坑的水源,截水沟外侧g 3 y [ ; K d _ d距基坑的距离应大于3m。
⑥接近基底标高20cm时停止开挖,待地下水位降至基底标高50cm以下时,方可进. w e # !行清底工作。
(4)处理措施
将被浸泡的软土挖除,用砂砾、级配碎石或石灰土回填至设计标高。
4、土质- D 4基坑开挖后,地质情况与设计不符怎么办?
(1)质量问题及现象
基坑开挖后,地质情况与设计情况不一致,经检测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
(2)原因分析
①地质钻探频率小。
w f 8 P ②地质变化较大。
(3)处理措施
①立即停止施工,报告监理工程师并请设计部门到现场察看,增加地质钻探。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