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压实度不足、开裂是什么原因?怎么防治?

 01 路基压实质量问题的防治

一、路基行车带压实度不足的原因与防治

1、原因分析

路基施工中压实度不能满足质量标准要求,主要原因是:

(1)压实遍数不够;

(2)压实机械与填土土质、填o - b U a $土厚度不g L \ ) ? 2 A匹配;

(3)碾压不均匀,局部有漏压现象;

(4)含水量偏离最佳含水量,超过有效压实规定值;U Y e h X ; j `

(5)没有对紧前层表面浮土或松软层进行处治;

(6)土场土质种类多,出现不同类别土混填;

(7)填土颗粒过大(>10cm),颗粒之间空隙过大,或者填料不符合要求,如粉质土、V 8 8 u有机土及高塑性指数的粘土等。

2、治理措施

(1)因含水量不适宜未压实时,洒水或翻晒至最佳含水量时再重新进行碾压;

(2)因填土土质不适宜未压实时,清除不适宜填料土,换填良性土后重新碾压;

(3)对产生“弹簧土”的部位,可将其过湿土翻晒,或J J 7 _ y ]掺生石灰粉翻拌,待其含水量适宜后重新碾压:或挖除换填含水量适宜的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

02 路基边坡病^ . h K #害的防治

一、原因分析

(1)设计对地震、洪水和水位变化影响考虑不充分;W f - y # ^

(2)路基基底存在软土且厚度不均;

(3)换填土时清淤不彻底;

(4)填土速率过K C M快,施工沉降观测、侧向位移观测不及时;

(5)路基填筑层有效宽度不够,边坡二期贴补;

(6)路基顶面排水不畅;

(7)纵坡大于1q 3 h2%时未采用纵向水平分层法分层填筑

(8)用透水性较差的填料填筑路堤处理4 y )不当;

(9)边坡植y k ~被不良;

(10)未处理好填挖交界面U ? h R ?

(11)路基处于陡峭的斜坡面上。

二、预防措施

(1)路基设计时,充分考1 M ; 5 X D虑使用年限内地震、洪水和水位变化给路基稳定带来的影响;M / ^ , U M

(2)软土处) 9 v C B o r e ^理要到位,及时发现暗沟、暗塘并妥善处治;

(3)加强. T V @ @ v . _ [沉降观测和侧向位移观测,及时发现滑坡苗头;

(4)掺加稳定剂提高路基层位强度,酌情控制填土速率;# g : W

(5)路基填筑过程中严格控制有效宽度;m v m S ! X D

(6)加强地表水、地下水的排除,提高路基的水稳定性;

(7)减轻路基滑5 x N : 6 \ * ; 3体上部重量[ 6 j G d 6 8 i或采用支挡、锚拉工程维持滑体的力学平衡;同时设置导流、防护设施,减少洪水对路基的冲刷侵蚀;

(8)A & I F原地面坡* 4 S j F } b ( F度大于12%的路段,应采用纵向水平分层法施工,沿纵坡分层,逐层填压密实;P c e j ? = b C p

(9)用透2 j Q # D i水性较差的土填筑于路堤下层时,应做成n v P G4%的双向横坡;如用于填筑上层时,除干旱地区外,不应覆盖在由透水性较b S } K好的土所填筑的路堤边坡。

(10)重视植被防护,提高抗冲刷能力。

(11)斜坡陡于1:5时,原地面应开挖反坡台阶。

03 路基开裂病害的防治

一、路基纵向开裂病害及防治措施

1、原因分析

(1)清表不彻底,路基基底存在软弱层或坐落于古河道处。

(2)沟、塘清淤不彻底,回填不均匀或压实度不足。

(3)路基压实不均。

(4)旧路利用路段,] J u 2 f % H p I新旧路基结合部未挖台阶或台阶宽度不p 4 V -足。

(5)半填半挖路段未按规范要求设置台阶并压实。

(6)n & f ] f u # [ j使用渗水性、水稳性差异较大的土石混合料时,错误地采用了; u G纵向分幅填筑。

(7)高速公路因边坡过陡、行车渠化、交通频繁振动而产生滑坡,最终导致纵向开裂J s v Z | 4 \ &

2、预防措施

(1)应认真调查现场并彻底清表,及时发现路基基底暗沟、暗塘,消除柔弱层9 _ L e Y D

(2)彻底清除沟、塘淤泥,并选用水L j d M稳性好的材料严格分层回填,严格控制压实度,满足设计要求。

(3)提高填筑层压实均匀度。

(4)半填半挖路段,地面横坡大于1:5及旧路利用路段,应严格按规范要求将原地面挖成宽度不小于2.0m的台阶并压实。

(5)渗水性、水稳性差异较大的土石混合料应分层或分段填筑,不宜纵向分幅填筑。

(6)若遇有软弱层或古河道,填土路基完工后应进行超载预压,预防不均匀沉淀。

(7)严格控制路基边坡,符合设计要求,杜绝亏坡现象。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