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钻孔灌注桩正反循环基础施工

 (一)准备工作

1.施工前应掌握工程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资料,具备所用各种原材料及制品的质量检验报告。

2.施工时应按有关规定,制定安全生` M Q | # g ] G产、保护环境等措施。

3.灌注桩施工应有齐全、有效的施工记录。

(二)成孔方式与设备选择

依据成桩方式可分为泥浆护壁成孔、干作业成孔、护筒(沉管)灌注桩及爆破成孔,施E j 2 $ j X H工机具类型及土质适v T V j w o用条件可参考下表:

(三)泥浆护壁成孔

1.泥浆制备与护筒埋设

(1_ X 9 S ) W F)泥浆制备根据施工机械、工艺及穿越土层情况+ w q ~ P ) E q n进行配合比设计,宜选用高塑性^ w n i V Z黏土或膨润土。

(2)护筒埋设深度应符合有关规定。护筒顶面宜高出施工水位或地下水位2m并宜高出施工地面0.3m。其高度尚应满足孔内泥浆面高度的要求。

(3)灌^ % 9 H [注混凝土前,清孔后的泥浆相对密度应小于1.10;含沙率不得大于2%;粘度不得大于20pa.S。

(4)现场应设置泥浆池和泥浆收集设施,废弃的泥浆、渣应进行处理,不得污染环境。

2.正、反循环钻孔

(1)泥浆护壁成孔时根据泥浆补给情况控制钻进速度t M L ` \ E X;保持钻机稳定。

(2)钻进过程中如发生斜孔、塌孔和护筒周围冒浆、失稳等现象时,应先停钻,待采取相应措施后再进行钻进。

(3)钻孔达到\ e ? S? 8 - g计深度,d o m 7 6 f )灌注混凝土之前,孔底沉渣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设计未要求时端承型桩的沉渣厚度不应大于100mm;摩擦型桩的沉渣厚度不应大于300mm。

3.冲击钻成孔

(1)冲击钻开孔时,应低锤密击,反复冲击造壁,保持孔内泥浆面稳定。

(2)应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B ^ 4 d f ) e l防止扰动孔壁、塌孔、扩孔、卡钻和掉钻及泥浆流失等事故。

(3)每钻进4~5m应验孔一次,在更换钻头前或容易缩孔处,均应验孔并应做记录。

(4)排t C N U i渣过程中应及时补给泥浆。

(5)冲孔中遇到斜孔% t B Q p d Y 0 k、梅花孔、塌孔等情况时,应采取, c b D W } (措施后方可继续施工。

(6)稳定性差的孔壁应采用泥浆循7 ] 6 t v & ; a环或抽渣筒排渣,清孔后灌注混凝土之前的泥浆指标符合要求。

冲击成孔

【冲击钻孔基本原理】就是利用重锤不断提升然后自由落体往下砸,将孔底岩石或者土层砸碎,然后往里面灌泥浆将细小石渣漂浮出来,冲击钻主要用在岩石层中成孔。

4.旋p x i l ( j 3 y -挖成孔

【旋挖钻机施工步骤】旋挖钻机就位&rv C D = i l ] : earr;埋设护筒→钻头轻着地后A . 2 6旋转开钻→当钻头内装满土砂料时提升出孔外→旋挖钻机旋回,将其内的土砂料倾倒在土方- e u @ r车或地上→关上钻头活门,旋挖钻机旋回到原位,锁上钻机旋转体→o 0 e ` 6 $放下钻头→钻孔完成,清孔并测定深度→放入钢筋笼和导管→进行混凝土灌注→拔出护筒并清理桩头沉淤回填,成桩。

旋挖成孔

(1)旋挖钻成I ^ } 1 \ ` ] 2 6孔灌注桩应r B v根据不同的地层情况及地下水位埋深,采用不同的成孔工艺。

(2)泥浆制备的能力应大于钻孔时的泥浆需求量,每台套钻机的泥浆储备f N n G = o N 6量不少于单桩体积。

(3)成孔前和每次提出钻斗时,应检查钻斗和钻杆连接销子、钻斗门连接销子以及钢丝绳的状况,并应清除钻斗上的渣土。

(4)旋挖钻机成孔应采用跳挖I l e 6 n w e O方式,并根据钻进速度同步补充泥浆,保持所需的泥浆面高度不变。

(5)孔底J = C E $沉渣厚度控制指标符合要求。

(四)干作业成孔

1.长螺旋钻孔

(1)钻机定位后,应进行复检,钻头与桩位点偏差不得大于20mm,开孔时下{ @ 6 A L B A \ 6钻速度应缓慢;钻进过程中w e 9 0 ! d p L X,不宜反转或提升钻杆。i w b a M A s ?

(2)在钻进过程中遇到卡钻、钻机摇晃、偏斜或发生异常声响时,应立即停钻,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后方可继续作业。

(3)钻G G ] % .至设计标高后,应先泵入混凝土并停顿10~20s,再缓慢提升钻杆。提钻速度应根据土层情况确定,并保证管内有一定高度的混凝土。

(4)混凝土压灌结束后,应立即将钢筋笼插至设计深度,并及时清除钻杆及泵(软)管内残留混凝土。

2.钻孔扩底

(1)钻杆应保持垂H i @直稳固,位置准确,防止因钻杆晃动引起扩大孔径。

(2)钻孔扩底桩施工扩底孔部分虚土\ 8 ) (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3)灌注混凝土时,第一次应灌到扩底部位的顶面,随即振捣密7 T _ o * c w Z a实;灌注桩顶以下5m范围内混G \ b r J凝土时,应随灌注随振动,每次灌注高度Q { b V 0 O不大于1.5m。

(注)一般用在扩底0 G d T a桩型施工上,上部不要求扩,钻到桩底时加W e G大钻压,使扩底钻头打开径向形成扩大即可。

3.人工挖孔

1; # ? Y x ~)人工挖孔桩必须E s p b 5 W在保证施工安全前提下选用。

(2)挖孔桩截面一般为圆形,也有方形桩;孔径1200~2000mm,最大可达3500mm;挖孔深度不宜超过25m, h . J p =

(3)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支护孔壁技术,护壁的厚度、拉接钢筋、配筋、混凝土强度等级均应符合设计要求;井圈中心线与设计轴线的偏差( i y , f n R A不得大于20mm;上下节护壁混凝土的搭接长度不得小于50mm;每节护壁必须保m - 5 g证振% + S捣密实,并应当日9 F v 1施工完毕;应J Q 6 % v Q B 4根据土层渗水情况使用速凝剂;模板拆除应在混凝土强度大于2.5MPa后进行。

(4)挖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应进行孔底处理。必须做到孔底表面无松渣、泥、沉淀土。

(五)钢筋笼与灌注混凝土施工要点

1.钢筋笼加工应# M [符合设计要求。钢筋笼制作、运输和吊装过程中应采取适当的加固措施,防止变形。

2.吊放j | * z -钢筋笼入孔时,不得碰撞孔壁,就位后应采取加固措施g [ I w # w #固定钢筋笼的位置。

3.沉管灌注桩钢筋笼内径应比套管内径小60~80mm,用导管灌注水下混凝土的桩应比导管连接处的外径大100mm以上。

4.灌注桩采用的水下灌注混凝土宜采用预拌混N A X U 8 . /凝土,其骨料粒径不宜大40mm。

5.灌注桩各工序应连续施工,钢筋笼放入泥浆后4h内必须浇P w o筑混凝土。

6.桩顶混凝土浇筑完成后7 p | e 3 a应高出设计标B E / 9 & z P O N高0.5~1m,确保桩头浮浆层凿除后桩基面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

7.当气温低于0℃以下时,浇筑混凝土应采取保温措施,浇筑时混凝# M h E . U + + F土的温度不得低于5℃。当气温高于30℃时,} A q应根据具体情况对混凝土采取缓凝措施。

8.灌注桩的实际浇筑混凝土量不得小于计算体积;套管成孔的灌注桩任何一段平均直径与设计直径的比值不得小于18 ) | D F ?.0。

 (3 P k ( @ j ; 0 l六)水下混凝土灌注

1.桩孔检验合格,吊装钢筋笼完毕后,安置导管浇筑混凝土。

2.混凝土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须具备良v m ~ S \ r ]好的和易性,坍落度宜为180~220mm。

3.导管应符合下列. P a G J要求:

(1)导管内壁应光滑圆顺,直径宜为20~30cm,节长宜为2m。

(2)导管不得漏水,使用前应试拼、试压,

(3)导管轴线偏差不宜超过孔深的0.5%,且不宜大于10cm。

(4)导管采用法兰盘接头宜加6 8 k J ` az n E ` s ( z形活套;采用螺旋丝扣型接头时9 I [ ;必须有防止松脱装置。

4.使用的隔水球应有良好的隔水b } ? ] R性能,并应保证顺利排出。

5.开始灌注混凝土时,导管底部至孔底的距离宜为300~500mm;导管首次埋入混凝土灌注面以下不应b : S z f少于1m;导管埋入混凝土深度a % ! $ a O o X宜为2~6m。

6.灌注水下混凝土必须连续施工,并应控制提拔M - G m g A M导管速度: U Q s,严禁将导管提出混凝土灌注面。灌注过程中的故障应记录备案。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