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是颠覆性的新技术吗?

 01引言

一段时间以来,大家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在说:BIM是继工程设计甩掉图板、CAD技术之后的,又一次里程碑式的技术变革;BIM不仅会引起工程设计变革,而且会颠覆工程设计、建设与管理等的模式;对BIM理念和技术的解读也有不断的延伸,从建筑信息模型的BIM,到建筑信息管理的BIM......

渐渐地,在工程界很多人都认为BIM是一项全新的新技术,是一项与现有三维CAD等技术完全割裂的、全新的技术。加上国外软件厂商对BIM&ldqv X u c ` [ }uo;理念营销策略”、不实宣传5 a C ^ p L {和各类良莠不齐的BIM大赛炒作,甚至有一些人士还出现了“只有国外软件才是真BIM”、“凡是国产的、以CAD为基础的软件,都是假BIM”的论断。今天,作者结合一些调查分析,试着讨论一下BIM是否属于颠覆性的新技术的话题吧。

02BIM不是什么新技术、新产品

O ( ` j | O要稍微调查对比一下当前所有国内外BIM软件厂商提供的BIM软件解决方案的具体内容,就不难会发现:无论是代表国际水准的国外大型工程软件厂商BIM“套餐k E % & b @ @”,还是国内自主研发F # = [ Z的专业BIM解决方案,今天所谓的工程BIM技术的主体仍然是适合不同阶段、不同专业应用的软件技术罢了,而且,这些软件早在BIM概念被大家关注之前就已经市场化、存在很久了。

例如:目| F H S c G m前,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几家大型软件厂商,包括欧特克、奔特力,还有H ! I s o ~ ?达索等,在他们今天提供给用户的BIM解决方m ^ H W ? S案中,其主要的、核心的软件产品均是已经在市场上推广和应用数十年以上的软件产品了。其中三维设计与建模技术等,也是早在十余年前早就Y j o 0已经主体推出过的软件技术。以在国内道路交通领域应用比较广泛的国产纬地软件来说,道路三维自a I y T动建模功能j ! 6 f L,也早在2006年就已经正式发布了!因为有人一谈到BIM,就认为唯有国外软件,那么,下面作者稍微展开说明一下吧。

BIM是颠覆性的新技术吗?

图1 纬地BIM2.0模拟驾驶

Revit——今天V W [被誉为建筑工程领域BIM代名词。该软件是2000年左右欧特克公司从另一家公司收购的一款适合建筑类工程的建模软件。之后很多年,该软件一直名不见经传D 7 Q,因为对于建筑设计而言,匈牙利Graphisoft公司的ArchiCAD软件更贴合建筑设计专业特点,甚至在国内市场PKPM等更为便捷实用。如果单纯为了三维建模,很多人认为3DMAX软件更为) U i ! L A O U实用,无论是快速建模,还是精细化渲染效果,Revit都望尘莫及。

Civil 3D是欧特克公司在2003年左右就已经发布的软件。当年,欧特克不满足仅仅发展CADT G }平台,还希望通过该产品能够深入土木工x ] !程各细分的专业领域,从而取代包括国内纬地、鸿业等各专业软件。PowerCivil是奔特力在数十年前收购的Inroads软件的基础上,集成其他4 # ; w D g几款同类软件的改进版本。而今天的Openroada / 1 q q } hs又是对PowerCivil重新A 6 y u W 1 K z包装和换名。

BIM是颠覆性的新技术吗?

图2  纬地BIM2.0三维空间视距分析

不难发现,Civil 3D和Openroads等软件,均在国内、国外市场推广有近20年的时间了。也就是说,这两款具备道路几何设计功能\ h [的软件,在国内市场中已经和国产纬地软件、鸿业软件等竞争约20年了。长期PK的结果是,今天,在Q o K 0 T } K B国内公路、市政道路、铁路等建. ? k e设项目中,几乎找不到一个完全采用Civil 3D或Openroads设计的项目案例。(请注意,作者说的实际工程设计,而不是翻模性质的BIM应用。)

BIM是颠覆性的新技术吗?

图3 纬地BIM2.0标志、标线合理性分析

至于达索公司的CATIA软件,也是在i @ u B国际市场上发展数十年以上的产品了。尽管具有强大的三维建模能力,但是i J } ^ & @其研发和应用对向,本来就是工业设计与建模,与土木工程并不怎么沾边,与Revit一样,除了各种的“翻模&r6 $ =dW R x L A oquo;,并不适用于“带状”土木` 6 !工程的实际设计任务。

BIM是颠覆性的新技术吗?

图4 纬地BIM2.0复杂道路模型

03BI9 y ] ; _ C zM更不是什么颠覆性技术

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任何新技术必然是站在既有技术的肩膀~ - y h m x X上发展的。就BIM技术而言,其核心依然是软件技术,而软件技术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既有软件技术的基础的。正是因为如此,在现代计算机软件工程中,“类、继承、派生、重载”是软件工程师们每天面对和研究的主要工作。

上文中对国内、外BIM核心j 6 I n 0 6 B应用软件的调查表明,BIM技术绝不应该是一项所谓全新的、&ld$ [ . fquo;颠覆性的”技术,c 0 V d R r - [ c只是在现有三维建模、三维仿真等技术基础上的集成、延伸和再发展。同时,BIM技术绝对不是一项全新的、~ V , j F ~ &与既有技术完全割裂的新技术。就工程勘察设计阶段大家所关注的BIM正向设计技术而言,也必然是对现有工程三维CAD设计技术的延伸与发展。只是今天,BIM理念更加突出强调模型的信息关联性e ^ S ! e y a E (和以BIM模型为载体实1 f J 1现信息数据在工程不同阶段的传递性罢了。

BIM是颠覆性的新技术吗?

图5 纬地BIM2.0三维地质BIM模型

实际上不难发现,今天有的工程设计单位斥巨资采购国外BIM解决方案,花钱买回来的——仍然是10~20年前你从购物车中排除的那款软件!而且,卖家还随单搭售了一些价格昂X N z p ;贵、但并没有多少实际用途的“小玩意&# k $ ^ 4 . prdquo;。就好像有的家里花费几千元买回来的进口榨汁机,刚Z C : g ^ a C *买回家还用过几次,后来就[ \ g t再也没有拿出来过了。差别在哪里呢?只是这次厂家不仅给产品换了新包装、贴了新标签,最关键的是给大家讲述了一个新故事,成功给人们输入了一个新概念——BIM!

04面对BIM愿景,

当下缺少的支撑条件还太多

2Y | u z r i , $016年度,交通运输部组织开展了公路与水运行业BIM技术现状的调研活动。根据相关调研和总结,包括调研获得的铁路总公司、建设部等相关专h y z家在BIM标准、BIM应用技术方面实践的经验和认识:无论是建J , W a ) U w筑工程,还是公路与铁路等工程行业,在工程全生命周期内全面应用BIM技术,尚存在诸多方面的技术瓶颈,而且很多技\ P d _ m M术瓶颈,显然在短时间内难以突破。

例如:计算机软硬件的处理速度和容量、网络数据传输的o ~ o N % 6 8 : $速度等,还难以满足海量BIM模型处理N 5 h = 8 0、应用的需求;无f T h H论是建筑工程、水电与电气工程、或者道路、铁路等交通工程,都是少则十几个专业,多则二、三十个专业的集成体,而代表世界水平的BIM解决方案厂商,却只能提供少数几H 4 ~ { h -个专业的BIM软件;各专业领域基于BIM核心的设计与建模软件技术,还有很大的差距;很多专业领域根本没有工程BIM正向设计的软件产品和技术支撑条件,还只能是简单、重复性的“翻模&- E L d f q u mrdquo;与“动画”;BIM与网络; h m、通讯等相关技术的集成还有待发展……

如果有兴趣,大家还可在网络上检索浏览《交通部赴美开展公路BIM学习调研总结报告》等资料,了解美国公路行业BIM技术应用情况。

BIM是颠覆性的新技术吗?

图6 纬地BIM2.0眩光影响分析

05关于&2 c O m p z Gldquo;B` l z B I 6 5 A (IM设计院”的讨论

E m X E y人谈及,或许今后的设计院要从“autocad设计院”,进化到“BIM设计院”了,笔者对此不能认同- a Q # q ~ g L。“BIM设计院&rG 7 K F 9dquo;要实现,最关键的是要有7 m # c o \ 2 M )能够支持BIM设计的软件条件,且不论软件是哪种品牌、国内或是国外,或者是很多软件D w O x集合形成的解决方案。而今天,即便是大家都认为发展较早、较快的建筑行业,还没有真正能够实现BIM理念所倡导的全专业、协同化的工程正向软件解决方案。O H + S没有软件支撑,又如何实现&ldquoa C 2 (;BIM设计院”呢?又如何得出BIM就能引发设计院的第二次革命的结论呢?

或者有人说软件已经有了,比如上面提到的Revit、Civil 3D、Open7 s o } D 3 $ ~road,或者对应厂商推荐的解决方案。那么试问,7 S \ &这些BIM软件或解决方案,能完成工程设计中各类结构分析、安全性和稳定性验算吗?能完成一项工程中所M L 6 E R N \需要的、各专业的设计任务吗?能输出符合各行业要求的、各专业的设计图纸吗?回答肯定是* v # 9 ~ ; E : }:不能!

有人又说,这需要依靠大院自主开发的适合自己的、各个专业套件,即所谓的“BIM最后一公里”的定制开发。那么,从开发到应用的周期得多久呢?可今天的项目怎么办呢?让大家都停下来等二次开发吗?或者,《“BIM最后一公里”,e W 8 ] K w拟或只是一种“忽悠”y / - _罢了》!

于是,在道路工程设计行业中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的单位一边大量使用盗版国产纬地软件等完成实际工程! % y z 8 * c Z 4设计任务,创收价值;而另一边却大手笔地引进国外软W L x件,在一些媒体、会议、BIM大赛上,展示包装动画,畅想着别人引导L & q j - K H @下的“宏图愿景”。

这——或许是工程界的另一种&ld4 T 5 y @ \ @ } {quo;诗和远方”吧!

06结语

有人说,BIM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千面神龛”!每个人似乎都对BIM有不同的认识,都认为自己看到BIM的另一面,而且越是宏观的管理者,对BI! $ S P d (M应用越是天马行空,言之凿凿;反倒是具体的探索R c F d - s 7应用者,对BIM的价值越是心里没谱。当你讨论如何改变BIM在设计阶段落地应用的&lp A C S U 4 Bdquo;两张皮”现状时,有人说你思想太局限,BIM的应用重点在于指导施工和工. H 3 ? V l % @ J程建设h n F $ 5 M L;而当你探讨BIM“施工模拟”、“碰撞检查”对常规性工程J C A h \ O施工的实际意\ O m G q义时,有人却说,对于工程项U - 9 = ] y目而言,设计和建设期只有短短的几` ) ~ r , u年,BI_ | x r s V x ( YM更主要应用价值在于运维管养阶t g % T k段;当你讨论今天B7 m K (IM成果交付后,到底有哪个主管部门、哪个运维企业具备BIM成果再利用的技术条件时,有人却说BIM不是具体的技术,而是一种工程建设管理的模式和理念!哎,真是让人晕倒了!

可能有人看到作者连续多篇文章,就以为作者一直“拍BIM”、“唱衰BIM”、反对发展和应用BIM6 b E c g g 1 L技术,那您误解啦!作者一直是BIM的支持者和践行者!但是, % ? { ; ^ I,作者认为,从工程设计、建设与管理等应用角度,无论站在行业高度,还是俯身到一家勘察设计企业的具体应用层面,对BIM技术与发展宜坚持“积极而谨慎”的态度,既要及时跟进技术发展,适时探索多专业领域应用,又不宜对BIM技术给予过快、过高的_ E ) n t期待。

实际上,只要4 \ E ! g I j我们稍) s ] , [ 6 f O C稍回回头,就会发现,从建筑行业最早编制BIM标准,多个行业成立一个个BIM联盟,到中国铁总e w 5率先宣布要在2017年实现所有铁路项目BIM交付......时间已经过去2 [ ] ) P小10个年头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有太多关于BB Q ] y s - U x UIM的宏图伟志一个个破灭了。今天,大家对BIM态度更纠结了,目标改变了,认识更深刻了,决策更谨慎了。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