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设计速度及圆曲线半径的控制,高架桥环形匝道的通行能力也往往受到了限制,但交通量到底达到多大时不能设环形匝道迄今未见权威的论证,经验做法是交通量一般控制在6000pcu/d(小客车)以内,大于6000pcu/d^ z ~ z 4 S应考虑采用半定向匝道* d f。但在设计中也见到过交通量大于10000pcu/d甚r Q { } U至18000pcu/d也采用环形匝道,应该说方案明显不合理。

高架桥环形匝道的设计速度是互通式立交中所有匝道中最低的,但又是决定平纵面线形设计的关键。不管是枢纽互通式立交还是一般互通式立交,《公路路线设计规范o J d . _ = ~》规定环形匝道的设计速度不能l , W D超过40km/h,根据主] ~ a / \ : s O u线设计速度及交通量一般采用30、35或40km/h即可。现行设计中枢纽互通式立交的环形匝道采用50km/h设计的情况比较多~ x G ? & L ^ 3见,主要受互通式立交分级的影响所致。
从行车角度考虑,半径当然越大越好,但环u [ 8 i 5形| r O匝道半径每增加一级(10km/h为一级),环形r X , ` 0匝道占地就会成倍增加,且车辆绕行距离增长,规模明显增大,不经济且不必要。经验做法是交通量不超过3000pcu/d| E 3 2 | ,取极限半径或稍大于极限值的半径,交通量在3000一6000pcM/d之间取一般半径或稍大于一般值的半径,送审稿规定:冰冻积雪地区不得采用最小半径。从现有的审核、咨询项目来看,喇叭形互通式立交的环形匝道半径取值较为适宜,但枢纽互通式立交的环形匝道半径取80、85甚至100m+ $ [ a p的情况也有,应该说是很不经济的。
高架桥匝道加宽设计中常见的问9 A { $ &题有= 4 v `:一是忘记了加宽;二是对向双车道的内侧行车道加宽了,而外侧行车道没g 7 = r 3 r o + (有加宽;三是加宽值不是加在行车道,而是加在了硬路肩;四是按公路的双车道路面加宽值加宽。20世纪80年代I d B s m ! h末,在广深珠高速公路设计时从5 G p K k %香港引入了一种三次抛物线加宽过渡方式:bx=(3k2-2k3)b,其显著的特点是加宽段的起点和终点无折点,加宽的线形流畅、员滑,至今在! F 2 G u O \ B 9设计中广泛使用。三次抛物线也适用于超高过渡。
高架桥匝道的超高应与车辆在匝道上的行驶速度相适应,最大超高一般出现在环形匝道上,过大的超高给人一种不安全感,同时d L 3影响路容。一般情z I % B l 3 e 9况下,我国南方地区匝道超高不宜超过8c A ) Z g ~ )%,合成坡度不宜大于10.5%,北方积雪冰冻区匝道超高不得超过6%,合成坡度不得大于8%。匝道土路肩的横坡一般为外倾3%或4%,当路面超高为6%、7%、8%时,超高段外侧土路肩的横坡可以分别可取一3%、一2%、一1%。匝道硬路肩的横坡可以与行车道横坡相L ! * s $ V A T同。超高设计3 H s L .中主要采用按线性方式或三次抛物Y c p E ( I d 3线方式(公式同前)。线性过渡有) ] & V , ; 8 3 $两个弊病:一是超高的起终点路面曲折、不平整,二是如果两反向超高过渡,小于2%横坡的滞水段较长。三次抛物线过渡正好克服了这两个弊病,在所有匝道超高过渡及公路超高过^ | i I ` M渡中使用非常普遍。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注册